一座私人博物馆承载北方民俗史

2017-03-27 11:42点击 :

  

一座私人博物馆承载北方民俗史(图1)
一座私人博物馆承载北方民俗史(图2)

 

  □本报记者陆少平

  乍暖还寒,北方三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记者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我省巴彦县。在巴彦镇红星村永发屯、绥巴公路距离县城大约3公里处,这里的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是我省展示面积最大、藏品最多的私人民俗博物馆。在院门口,青白的门牌石上镶嵌着10个磨盘,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这十个粗黑体字在磨盘上显得格外醒目。私人博物馆如何切入宏大的主题?它怎样展现北方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它又如何生存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

  实物还原历史

  展示北方民族文明成果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成立于2014年5月,占地面积近2.1万平方米,展区面积5100平方米,其中露天展区3800平方米,藏品4万余件,展出藏品1.6万件。该馆集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该馆展示的是黄河以北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以真实物件为陈列元素,主要以家庭主题为展示风格,还原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再现北方人民勤劳、智慧、纯朴的历史和文明。

  记者看到,馆内一共有展室39间,以实物形式展示多个民族的民俗,共计有25个展览,呈现中国北方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该馆设立我省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俗展览和汉族民俗展厅,共陈列展品8276件。此外,该馆还设立生活用具厅、生产工具厅、萨满文化厅、服饰书画厅、古代动物厅、石器展区等。每个展厅悬挂双语播音器,参观者一按开关,播音器就会根据要求以英语和中文对展室内的每一件展品进行详细讲解。在露天展区,磨盘、碾子、井沿、辘轳、木船、粮仓、斗、马车……这些巨大的老物件都是以系列摆放的。

  该馆负责人黄彦辉告诉记者,“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是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的办馆宗旨。这个馆的建立倾注了方方面面的心血。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2万人,其中包括中小学生30万人,港澳台游客36人,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韩国游客152人。目前,该馆被授予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管理示范馆、我省优秀非国有博物馆、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巴彦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一个人建一座馆

  黄彦辉馆长风尘仆仆,递过登记本的黝黑的手上满是伤痕。这是一双经常劳动的手。

  黄彦辉告诉记者,这个博物馆的创办者是他的父亲黄信章。黄信章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一辈子就一个心愿,办一座民俗博物馆。黄信章最早是一名画匠,有一手很好的木板画技术,给乡亲们画箱柜经常分文不收,乡亲们就把旧的坏的没有用的老柜子给他送来。也许就是自那时起,黄信章对这些老物件着了迷,开始专门收藏老物件,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物件,转眼四十多年过去,黄信章收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珍贵物件。

  黄彦辉说,父亲有时一走就是半个月不着家,为了收藏一件展品他甚至数十次去一个地方找东西。黄信章手里有两件随身宝物,两个军用水壶,一个装白酒,可以暖身驱寒;一个装白开水,可以解渴。为了省钱,他不住旅店蹲火车站票房子,喝酒就只吃个花生米。为了把大轱辘车轮带回家,省运费钱,他把车轮拆了,一点一点儿地往山外背,自己啃馒头就山泉水。他说:“人得有追求,我就这点爱好,想让人们知道自己老祖宗是咋活着的,自己是咋来到今天的,等我把博物馆建成了,我就不干了。”黄信章在撰写完博物馆《前言》的两天后,再也干不动了。2013年他因病逝世。

  这座博物馆承载着黄信章一生的梦想。黄信章去世后,家人们全家总动员,整个家庭都投入到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当中。黄信章的妻子陶淑芝,一个退休的农村教师,成为民俗博物馆的法人代表,黄信章的三个儿子黄松、黄彦飞、黄彦辉也都把劲儿拧成一股绳,至今每人每月拿出几乎工资的一半投入到这座民俗博物馆的运行当中。

  填土盖房,规划展区,寻找藏品……一家人能办出一座博物馆,实属不易。但是,今天,这座博物馆远远超越了一个家庭承载的寄托,它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个家庭的,是巴彦的,是黑龙江的,是中华民族的,因为这是一所面向公众的学校。

  每个藏品都有故事

  在露天展区,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磨盘。黄彦辉介绍说,这是他一个人弄回来的。一次,他从汽车上往石器存储地点卸石磨盘。磨盘有3吨多重,黄彦辉一个人在车上,手里拿个很长的木头杆子,插在磨眼里滚动磨盘,突然磨盘失去控制,滚落下来,一下子把黄彦辉掀到空中,整个人失去控制,重重地砸在两石中间的空地上。当时黄彦辉就不省人事,在医院躺了一周。

  还有一对漂亮的胆瓶,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黄彦辉的父亲黄信章去松花江乡收购的,等往回走的时候赶上大烟炮,看不见路了。黄信章自行车也不要了,用绳子拴着胆瓶,踏着齐腰深的雪,连滚带爬,硬是用小半夜把瓶子拽回来。黄彦辉表示,最繁忙的时候不但去收文物,还要给文物盖房子。年年修房子,年年盖仓房,装收藏的东西,院里的仓房总是不够用,院子里总是不停地脱坯,不停地盖仓房。黄彦辉说,这样的事数也数不过来,这些藏品和故事也一起收藏在我

  们的记忆中,再苦再累也值得。

  借助外脑

  做大做强博物馆

  黄彦辉告诉记者,开馆平均一年需要100万元左右的经费,两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相关部门给予部分资金支持。目前,家里三个儿子每月共拿出4000元,母亲的全部工资3000元,还有他们的积蓄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转,维持开馆每年缺口在60万元左右。

  黄彦辉特别提到他在葫芦岛工作的叔叔黄有章,一听说办博物馆,二话没说,支持了220多万元。现在,黄信章家的两套住宅已变现用于开馆,所持耕地也已出租变现用于开馆。博物馆开馆至今,共投入300多万元……

  黄彦辉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明细,铁力市王先生捐助500元,哈市张先生赞助1万元物资,住在北京的黑龙江籍的李先生赞助200元,新西兰华人沃女士赞助1000元,旅游达人张常柱赞助100元……

  黄彦辉表示,民俗文化专业性强,他们生怕文化底子薄,影响博物馆的发展,所以一直在借助外脑上下功夫,他们聘请省内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包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孙秀仁,地方史和民族民俗学家、研究员、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士良,地方史志专家柳成栋,地域考古学者、讷河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刘庆富,民族史专家、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谷文双等,这些人为博物馆提供无偿帮助,并多次来馆义务指导。目前,馆内工作人员12人,其中讲解员2人,不驻馆技术团队4个。

  克服困难任重道远

  黄彦辉告诉记者,私人办馆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下一步争取开发一些特展临展项目,筹集部分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向公益性组织筹集善款,用于办馆。此外,今年还要加强文化交流,做好博物馆展览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公众推出优秀展览,如《梦工厂——古代动物化石展》、《穿越——生产工具》等特展。还要通过外推原创性展览,如《印记——鞋》、《古远农耕工具》等,传播中国北方文化与中华文明。目前,他们正组织力量研发木辘轳车、千层底布鞋、风扇车、黄泥火盆、粉笔画、石磨、嘎拉哈游戏、萨满文化等非遗传承技艺,准备非遗项目申报工作。

  巴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佩友表示,目前巴彦县正在勾勒构建民俗村的蓝图,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作为当地一块文化品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民营博物馆建设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图为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内藏品。


广州首创装饰公司历经10年,我们只专注于精品空间的打造; 只为让空间设计再贴心一点,工程质量更放心一点,让您更省心一点; 给我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一定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并不会花费您太多时间; 立即致电 159-2032-3209(24小时)或者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在线与我们沟通更多联系方式

在线客服
  • 曾经理(微信同号)
  • 手机:15920323209
微信公众账号